民间故事

开化钱王冢考辨

字号+ 作者:吴德良 来源:古今开化网 2020-05-09 09:39 我要评论( )

从明崇祯至民国的七部《开化县志》都有一段关于开化钱王冢的记载:“钱王冢,在县西百三十里云台真子坑。

2010年1月3日 22:20

  提要:从明崇祯至民国的七部《开化县志》都有一段关于开化钱王冢的记载:“钱王冢,在县西百三十里云台真子坑。旧传吴越王钱镠祖茔也。”这与吴越武肃王世居杭州临安相悖,本文拟对旧志记载的分析、对吴越王室与临安钱氏连宗的思考、对“宗为彭祖,根在八百里”的解释、钱王冢与吴越王室的关系等作一考辨。

  关键词:开化 钱王祖茔 考辨

  
  开化“钱王冢”位于离浙江省开化县城西百余里的长虹乡老屋基村。从明崇祯至民国的七部《开化县志》俱有载:“钱王冢,在县西百三十里云台真子坑。旧志传吴越王钱镠祖茔也。钱氏微时,有子随地理人至此,其人曰:此水九曲,列岫如屏,苟葬此,子孙必有兴者。取枯竹标识。数日,合钱往视之,竹已活,遂拔去,绐[①]曰:竹无所见。潜以父骨瘗[②]之。有倒生藤,常拂墓域如扫。人以刀断之,膏液流丹。钱氏为王时,墓下涧水,朝夕三潮,亡后不复有矣。”

  老屋基村四面环山、列岫如屏;西北面山脊向村中蜿蜒伸入,形如佛手;山脊两侧有左右两条小溪,在山脚交汇成钱塘江支流池淮溪。钱王冢就在山脊中峰,墓若船型,前有祭坛约百余平米,两边有排水沟;墓道两旁曾有石人、石马、石翁仲,现已毁;主墓门约有8米宽,高近两米,分三层;墓身与山脊连为一体,因年久失修,只能看到杂草丛中露出的坟头部分,护墙、墓体后半部分也被辟成水田,刻有“钱王坟”字样的墓碑则埋在地下了。站在墓前往南看,远峰高耸,两侧山岭绵延,溪水环流,曲折向东,群山叠翠,龙脉绵远。村中地名多与钱镠联系在一起——点将台、屯兵场、上祭坑、下祭坑、金印山、登基石……每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村中心有一座神似玉玺的独山,村民称之为金印山;还有座传为钱镠投兵处的大茅山,点将台和登基石都在大茅山山腰,有八仙桌大小,传说钱镠曾在此放牛,玩登基点将的游戏;屯兵场和上祭坑、下祭坑等地名,据说因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回故里祭祖而得名[③]。其实,一千多年来,常有钱氏到此寻根问祖,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临安人来查问钱王冢的事。

  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出生于唐朝末年,世居杭州临安,临安锦城镇和玲珑镇现存吴越国王陵,陵墓包括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缪墓、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的王后马氏墓及钱镠的父母钱宽、水邱氏墓。那么,开化钱王冢的主人到底是谁?是钱王祖茔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如果真是钱王祖茔,则钱镠与开化究竟有何渊源?

  一、旧志谱牒的记载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旧志谱牒,有关于钱王冢记载的约十余部,除七部《开化县志》之外,还有民国《常山县志》、《衢州府志》以及开化当地的几部宗谱。

  诸部《开化县志》皆未明确钱王冢即吴越王钱镠祖茔,而是用了“旧志传”,这也是开化钱王冢主人身份不能确定的一个原因。

  开化古十六都云台乡辖今苏庄镇、长虹乡、张湾乡、池淮镇全部及杨林乡东北部,长虹老屋基村当属云台乡,村中并无钱姓居民,“真子坑”的地名更是无考。据长虹《余氏宗谱》所载,余氏“南宋·隆兴元年(1163)马金忻岸始迁入,迄今841年”,见有许多老屋基,且常能挖到古时居民遗留下来的瓦罐之类的东西,于是将地名叫作老屋基。传钱王在位时这里的地名为真子坑,真子即“真命天子”,“坑”是当地地名的一种普通称谓。老屋基现居民多为詹姓、邹姓和邱姓。《邹氏家谱》中记载了钱王祖坟的确切位置,《詹氏宗谱》更有世代守陵之说:詹氏子弟一年四季都要去钱王冢祭拜,而且要先祭拜了钱王冢之后才去自家祖坟上扫墓。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卷五户口编记载,詹姓为北宋初年迁入开化。那么,老屋基詹姓居民与吴越王室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有守陵之说?

  开化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县,此前属常山县。按《常山县志》:“詹从效,字尧臣,为钱王镠宾佐……景福二年,拜镠镇海军节度使,封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尧臣亦进节度副使。当时,瓘佐倧俶相继立国,殊无远虑,奢侈无艺,厚敛其民。尧臣屡谏不听,知国势不久,遂弃兵,乞骸骨定居八都彤舊庄(今龙尧乡),寻卒,追封镇东軍节度使。”常山县龙尧乡现已归并到球川镇。在开化未建县之前的五代时期,龙尧乡距云台乡仅隔石门乡,且两段史料记载詹姓的始迁时间也是吻合的。由此推论,开化“钱王冢”与吴越王室有极深的渊源,而作为钱王镠宾佐、淮南节度副使的詹从效,借口“屡谏不听,知国势不久”遂弃兵定居乡里,实为受命修陵继而守陵。

  那么,为何老屋基村周围没有钱姓居民?而且若是詹從效受命修陵守陵,怎么没有史据可查?首先是由于兵燹水患频频发生,宋代以前所修地方志书大都佚失;其次,翻开《五代十国形势图》可以看到,开化县古云台乡正处于吴越和南唐的交界线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答案:钱氏既贵,自然举族迁徙;开化县古云台乡处于吴越和南唐争战的夹缝中,老屋基村更是这个夹缝中的临界点,钱镠祖茔之所在及修陵守陵之大任都是高度机密,更没有理由明目张胆地为敌对国所知。

  明崇祯《开化县志》是开化县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志书,由明万历进士、开化人汪庆百纂修。汪庆百(?—1652),字元履,号生洲,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正直不阿,常侃侃直陈一无顾忌,深受同僚敬服;明代以前开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以明崇祯《开化县志》为准,其可信度是不容忽视的。他编修《开化县志》时距离五代应有六七百年,旧志虽有钱镠祖茔的记载,但谱牒佚失没有证据;用“旧志传”,正是基于“存真求实”的修志态度而以客观的笔法记录此事。

  二、对吴越王室与临安钱氏连宗的思考

  吴越王室与临安钱氏的连宗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逵说,一是钱九陇说。

  唐文德元年(888)七月,武肃王钱镠在《钱氏九州庙碑记》中曾自承为钱逵的后裔:“我钱氏实黄帝之苗,彭祖之裔。……后十四代孙逵,字通甫,梁大同中为庐陵王国侍郎,羽林监……镠忝为后裔,粗继清风……”文中的钱逵,梁陈时临安人,见于《咸淳临安志》。但无论是从钱逵向前推十四代,还是钱逵到武肃王的世次,都没有谱牒依据,讲得非常笼统,传说成分很强,有失实处,有待考证。

  唐天复元年(901)以后,在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初唐的开国功臣潭州大都督巢国公钱九陇开始成为吴越钱氏的先祖,而且这种说法日渐被吴越王室及中央官方所肯定,不断出现在官方的诰诏碑志及史书的权威文字中。而存世《钱氏大宗谱列传》中,武肃王的八代祖是高宗时的高平太守钱元修(《庆系谱》遗文亦同),其年代生平行止无一事与九陇相合,显然与九陇为吴越钱氏先祖说不符,存在许多问题[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古修谱“高远其来者”,在文德元年(888)时,钱镠还在创业阶段,四面受敌,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虽自知出身低微却无暇追寻“高远者”,因钱逵是临安钱氏先贤便匆忙附会。到了天复元年(901),吴越境内相对安定,武肃王又受到唐室彭城郡王的封诰。是年,武肃王得知临安钱氏来自长兴,而长兴钱氏以巢公九陇地位功勋最高,所以很自然地将自己与临安九陇联系在一起,因而吴蜕撰《镇东军监军使院记》时将这层关系叙入文中的做法,显然是武肃王授意的。成书于乾化五年(915)的武肃王《大宗谱》是依据钱九陇家传伪谱修成,在《庆系谱》出现(1027年)之前,吴越王室都是奉九陇为先祖的,这与今存《大宗谱列传》的记载显然不同。入宋以后,钱惟演据秘府所藏钱氏旧谱重撰先世列传,保存在《庆谱》之中。而今本《大宗谱列传》则又是据《庆谱》残稿撰成。也就是说,自钱镠之父钱宽向上世列无谱可依,吴越王室奉临安钱氏为先祖是站不住脚的。

  三、 “宗为彭祖,根在八百里”的合理解释

  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钱氏来源于彭氏,有“宗为彭祖,根在八百里”之说。彭铿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长寿者,相传他在唐尧时就与夏禹、皋陶等人同时被举荐入朝任职,夏商之时任守藏史,至周为柱下史,同时又是拥有侯伯之位的大彭国君,活了八百多岁,遂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之孙彭孚,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其后人以他的官职为姓,称钱氏。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篯氏。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这便是“宗为彭祖”的由来。

  那么,“根在八百里”又是怎么回事呢?一种解释是:“八百里”为古地名,因传说中国历史上活了八百岁的第一长寿老人彭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八百里”意即八百岁老人的故里。钱王五十岁那年被封为“彭城郡王”,于是又有“天下钱姓本一家,宗为彭祖,根在八百里”之说。近年来,随着临安旅游事业的发展,又有了许多以“八百里”命名的企业。

  对“宗为彭祖”之说,笔者无意妄加断言,各家宗谱都有附会之嫌,但对“‘八百里’意即八百岁老人的故里”的解释实在不敢苟同。首先是字面意思,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稍通文理的国人,将“八百里”解释成“八百岁老人的故里”,难免会感到牵强;其次是对“八百里”地名的困惑,余秋雨先生在《狼山脚下》一文中说:“在富庶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不是说“八百里”不文绉绉,但“长寿里”、“寿星里”、“耄耋里”,哪个不比“八百里”更妥帖?何况“里”并非故里的意思,用在地名上则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到元明更是略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再次是对历史的疑问,西周建都于镐京,彭孚出生于彭城任职于京城,其故里当在今陕西关中和江苏彭城一带,怎么可能在临安“八百里”居住?事实是,“八百里”不是一个古地名,至少不是一个在吴越王室奉临安钱氏为先祖之前形成的古地名。

  “八百里”既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那么我们不凡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思考——这仅仅是一道数学题,“宗为彭祖,根在八百里” 是吴越王室与临安钱氏连宗后对远在八百里之外的故乡的怀念。

  巧的是,临安距开化县长虹乡老屋基村刚好八百里!

  四、真正的大茅山

  史料证明,钱镠是在浙西大茅山投军的,“十六岁辍学养家,做过私盐贩子;二十一岁投靠董昌行伍,因剽悍善战,很快被表为偏将。”

  临安将太庙山又称作茅山,是否有附会之嫌,笔者不敢妄断,而老屋基村边的大茅山是开化历代县志中明确记载的。开化有翕饶屏障之称,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卷十四军事编:“祖禹[⑤]谓: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则开化实为衢州之咽喉,两浙之屏障也。”而大茅山更是峰高岭峻、地势险要,周围有白沙关、际岭关、大鳙岭和壕岭关,一条钱塘江支流在大茅山下流出,直通钱江源头第一埠——华埠。华埠是钱江源头第一强镇,以商贸发达闻名,私盐交易是这个发达商埠的一个主要贸易手段;甚至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有一条红色贸易路线,为红军送去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和食盐。那么,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时期,钱镠沿着这条线路贩卖私盐就显得极为妥帖。

  五代十国争战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唐末农民起义,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起义军大规模进犯浙江主要有两次,一次是859年裘甫发动浙东象山起义,一举攻克了县城,又乘胜经宁海,过奉化,在剡县境内的桐柏山打败了唐军,建立了以剡县为中心的农民政权。接着,起义军连续攻下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又分兵攻打衢州、婺州(金华)、唐兴(天台县)等地。六月,裘甫和刘睢等起义军首领在突围中被俘,就义于长安,历时七个月,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在浙东的统治。而此时,钱镠年仅7岁,还是个放牛娃。

  第二次是广明元年(880年)三月黄巢起义军退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五月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后宰相卢携⑥以朝廷名义遣散了诸道唐兵,黄巢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六月相继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和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这条线路不经过临安,却必得经过开化县古云台乡。此时钱镠已经28岁,若说到此时方才投军,显然与史实不符。

  所谓“二十一岁投靠董昌”也有很大的破绽。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身为地方豪强的董昌组织民团抵御,以功升为石境镇将。钱镠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二十一岁时是乾符二年(875),可以说这十五年中临安无战事,至少是没有大得可以让一个“乡里无赖、私盐贩子”投身其中的战事。

  但此时,地处三省七县交界的开化却兵燹不断,饶寇、翕寇屡屡犯境,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嘉靖《衢州府志》载:咸通14年(873)饶寇犯衢州,占江山、常山、开化,一路烧杀劫掠,忠义军民奋起抵御。然“衢府城墙周长6500米,设六门,西临衢江天堑,东南北三面皆设护城河,固若金汤”,相对较弱的后门长虹大茅山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时钱镠十九岁。最合理的解释是钱镠参加了这次抵御饶寇的战斗,而忠义军民抵御饶寇的最佳地点正是在被白沙关、际岭关、大鳙岭和壕岭关等军事防御工事包围之下的云台大茅山。此后钱镠或是携父钱宽避祸临安,或是往返于临安开化之间偷贩私盐,并于两年后的乾符二年(875)投身临安地方豪强董昌军中效命。

  五、钱王冢与吴越王室的关系

  这里还有必要谈到的是“开化”一词的由来。明《万历戊子开化县志原序》载:“衢府之第五邑即为开化……乾德四年(966),吴越王钱弘俶分常山西境七乡置开化场。自有太平兴国间,披草莱、辟开原之乡而县之。”据说开化县以开源、崇化各取一字而命名。

  但说到“开化”,便自然令人联想到杭州开化寺。开化寺即“六和塔院”,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北宋开宝三年(970)重修。“六和塔”之名取自佛教典籍《本业樱珞经》中的“六和敬” 之义,即“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不能排除钱弘俶游历开化寺后,因六和塔在开化方向,遥望八百里之外的祖茔而心生感慨,遂于乾德四年分常山置开化场,将吴越边境的开化作为都城临安的依托,使之成为吴越王朝实现六六和谐的“六和塔院”。随后又在重修开化寺(开宝3年)十一年后的太平兴国六年(981),升开化场为开化县。

  再回到“钱王冢”的考析上。前文已述吴越王室奉临安钱氏为先祖的谬误,分析了咸通14年(873)前钱镠及其父亲钱宽生活在开化长虹真子坑的可能性。问题是,开化钱王冢究竟是钱镠哪一代祖先的坟茔呢?开化居民“在唐代迁居县境者有十族,五季时迁居县境者有四族,盖其族已亡与族存而未见其谱者,十之中盖有八九焉。”[⑥]可以肯定,唐和五代迁入开化的十四大族中没有钱氏,钱氏应是在唐末五代间迁入的散户。还有,钱镠的母亲为水邱氏,《百家姓》中没有这个姓氏,应该同“邱”,而邱姓正是唐末五代间迁入长虹老屋基村的大姓,钱氏甚至可能入赘邱家,而且迁入时间不会早于钱镠的祖父辈。

  临安吴越国王陵中有钱宽、水邱氏墓;而且有众多的史料表明,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时,钱寬还生活在临安。显然,开化钱王冢的主人不是钱宽。有专家根据墓型、规格及朝向等推测,钱王冢的主人可能是女性。《百家姓》成书于宋代,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国姓、钱是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弘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然而通观《百家姓》无“水邱” 一姓,若是通“邱”,则邱姓排在第一百五十五位,稍有关联的“梁丘”、“左丘”更是在末尾,这便有悖于常理了——水邱氏死于唐天复元年(901年),离钱弘俶即位(947)仅四十六年,不会这么快忘记这个太皇祖母吧。崇祯《开化县志》那段记载中用的是“瘗”而不是“葬”,“瘗”的意思除了“埋葬”还指美女死去——瘗玉埋香。于是,又有一种说法:咸通14年之前钱寬丧妻,水邱氏是续弦,就是说钱王冢的主人是钱镠生母。但墓碑上的“钱王坟”三个字又如何解释呢?钱宽是有追封的,但总不能连母亲也封“钱王”吧?

  崇祯《开化县志》关于钱王冢的记载提供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咸通14年之前,钱镠还不到二十岁,父亲钱宽活着且是一家之主(排除了钱宽墓的可能),年龄也在四十左右,有一定的生活履历,具备信奉道家堪舆葬父的可能;生活窘迫,无力葬父(“绐”是欺骗、欺诈的意思);“潜以父骨瘗之” 讲的是“父”,不是女性;“钱氏为王时,墓下涧水,朝夕三潮,亡后不复有矣”,说明钱氏有国时钱王冢不时得到保护维修,到吴越亡国时便不再被人问津了。我们把这些信息连贯起来就是:咸通年间,钱镠之父钱宽生活窘迫,无力葬父;恰逢有钱人家堪舆阴宅,便使用巧计掩埋父骨;咸通14年后与儿子钱镠一同避祸临安;景福后钱镠飞黄腾达,因不便透露低微出身而暗遣詹氏修墓守墓;乾德四年(966),钱弘俶分置开化场,旋升县;吴越亡国后,钱王冢逐渐不为人知。

  结论是:钱王冢为钱镠祖父坟茔。



--------------------------------------------------------------------------------

[①]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

[②]瘗(yì)通瘞掩埋,埋葬:瘗埋。瘗玉埋香(旧指美女死去)。

[③] 《探寻钱江源头的钱王祖墓》 作者:齐中伟

[④] 《武肃王<钱氏大宗谱>源流考》作者:钱伟疆

[⑤]祖禹 指顾祖禹(1631-1692),字端五,又字复初,号景范,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江苏无锡人,居常熟。康熙三十一年完成《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30卷,280余万字,按明末政区分区叙述历代疆域形势及历史沿革,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突出反映各地方的军事地位,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时人将《读史方舆纪要》与梅文鼎的《历算全书》、李清的《南北史合钞》合称为三大奇书。另著有《宛溪集》《方舆纪要州域形势说》《古本方舆书目》等书传世。

[⑥]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户口编。

来源: 古今开化网  作者: 吴德良  编辑: 余勇


 

道沃源网[daowoyuan.com]提醒您: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