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新闻

35年前,衢州升为地级市

字号+ 作者:衢州发布 来源:衢州发布 2020-05-18 09:52 我要评论( )

时间是一座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历史在桥上行走,镌刻时光留下的恢弘。1985年,正是这样一个见证历史的时间坐标。 这一年的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建制,金华、衢州升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衢州市(县级)升为地级市,设柯城区和衢县,将

时间是一座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历史在桥上行走,镌刻时光留下的恢弘。1985年,正是这样一个见证历史的时间坐标。

这一年的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建制,金华、衢州升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衢州市(县级)升为地级市,设柯城区和衢县,将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四个县划归衢州市管辖。

 

这是衢州1800多年城市发展史上的新坐标、新起点。

时至今日,当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1985”这个时间坐标,一连串的历史之问不禁油然而生——35年前,为什么要撤地建市?这一历史性的体制变革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必须?在撤地建市前后,新的行政体制又为当时的衢州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巨变?

我们通过走访事件当事人和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在时空穿越中找寻着答案。

几乎一夜间

衢州多个单位都把招牌换成了“市”

1982年,中共中央在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浙江行动很快,1983年初,省委就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省长李丰平宣布,先撤销嘉兴、金华两个地区,建立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四个地级市。会后,省里派出工作组到金华,帮助筹备金衢分家、撤地建市相关事宜。

2018年的上下街

1986年的上下街

1985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建制,金华、衢州升为省辖市。6月28日,金华地委书记董朝才在地、市机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宣布,金华地区撤地建市,建立金华市和衢州市委、市纪委,两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将通过法律等程序产生。董朝才和陈文韶分任金华和衢州第一任市委书记。

金华为何要撤地建市?金衢又为什么要分家?答案很简单, 一切为了发展 。

2019年的坊门街

1986年的坊门街

当时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全省有60多个县,这么多县,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根本管不过来。通过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撤地建市,在“市管县”的新体制下能更好地带动各自区域发展。

虽然同属金华地区,但事实上存在以金华为主的东片和以衢州为主的西片等两个经济区域,历史上各自属于婺州和衢州,水系流域也是一条金华江,一条衢江。考虑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特点等因素,13个县(市)松散地聚在一起,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城市核心,分开更有利于各自发展。

2019年的西安门大桥

老西安门大桥

衢州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陈文韶认为,“撤销地区建制,各自建市,是金衢两地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产生了‘1+1>2’的效应,由此各自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影响极其深远。”

“在撤地建市问题上,广大干部意见高度统一,一致表态拥护中央决定,因为金衢两地分家有利于各自区域发展,无论官方或民间早已形成共识。”陈文韶回忆,如果说干部还有什么心理波动的话,那就是留在金华还是派驻衢州的抉择。当时,金华各方面环境相对较好,衢州条件较为艰苦,而且地区级的教育、卫生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基础都在金华,衢州需要在一个县级市的基础上重起炉灶,困难重重。

2020年的水亭门

1986年的水亭门

陈文韶还记得,当时的市长是衢化选调来的姚云,常委有谢高华、鲁松庭、徐邦毅等同志。调配到衢州的干部相对年轻,有干劲,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担当。

“金华带过来的370多名同志,加上各县选调过来,共400多名干部,挤满了衢州唯一的招待所,同志们都非常辛苦,我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夜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难题,难以入睡。”陈文韶回忆起当初的艰辛。

2020年石梁溪畔的衢时代创新大厦

过去的石梁溪畔

“刚来衢州的时候,这里的经济条件很差,街边都是低矮的平房,还能看见猪在路上跑,市级财政总共只有1000多万元,工作千头万绪。”撤地建市亲历者、市政府办公室原主任胡立义至今清晰记得,当衢州可以摘掉农贸小县城的帽子时,几乎一夜间,古城的企业、商店、机关事业单位等,都把自己的招牌一概换成了“市”,这一急切的举动,从某个角度反映出衢州人渴望发展的强烈欲望。

胡立义认为,“自衢州建大市以来,改革的春风就开始吹拂三衢大地,全市上下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老百姓对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的愿望非常迫切,容不得我们的脚步有些许迟缓。”

↑以前的西区 ↓如今的智慧新城

“旧城要改造,南区要配套

南北打通道,过江架大桥”

“当时主要面临三大紧急任务:考察干部,调兵遣将,组建市级各部门和衢县、柯城区的领导班子;调查研究制定衢州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落实办公地点,建造办公楼。”经过紧张的工作,前两项任务虽然也有许多矛盾和困难,还是比较顺利完成。让陈文韶记忆最深的是,在解决“安家落户”问题上,大家遇到了麻烦。

1985年,衢州升为地级市,图为当时市政府办公旧址。

衢州是一座古城,西南面城墙完好,多年来城区面积没有拓宽,城市拥挤破旧。 陈文韶在常委会上说: “城市不拓宽,在原地‘安个家’,我们省力,也没有风险,但后人会骂我们。 而跨出老城开新区,干部上班会远一点,新区暂时不配套,会艰苦一点,有人今天会骂我们。 要做事总会挨骂。 我们在一个地方当领导时间是有限的,而城市长存,我们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着想。 ”

如此,市委干部达成共识,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定会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加上工、商经济的发展,市区人口会快速增长。应该利用撤地建市的机会,跨出去开发新区,把开发新区与改造老城结合起来,衢城应以30万以上人口来预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衢化合成氨厂区全景。八十年代,衢州化工厂已成为全国八大化工基地之一。

但在建造办公楼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南北之争。那时,衢城东有机场、西有衢江,如向西,必须先砌堤建桥,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具备。而城北是蔬菜基地,影响蔬菜供应,且地价高,但在北边开发新区可紧接老城,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方便生活。城南地价便宜,土地开阔,与巨化公司拉近,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但发展存在着水位、巨化污染等问题。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后,权衡利弊,经多数人同意,新区往南发展,市级机关到新区去,把原衢州市(县级市)的办公地点让给衢县。

80年代,衢城标志性建筑——新华书店。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在省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新办公楼和一批干部宿舍等设施建成了。“1987年1月16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纪委等市级机关从原来的衢城县学街迁到了荷花新区大楼办公。”陈文韶感叹,从此以后,衢州开始了一系列的腾飞。

“然而,在南区新建之初,虽然市政府等行政中心陆续搬到了南区,但仍旧是一片荒凉,是很多衢城人眼中的‘乡下’,配套不完善,生活不方便,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南区发展。”原衢州市建设工程管理处主任邱清水于1991年底到南区任职,对当时的事记忆犹新。

1985年10月15日,时任衢州市市长姚云(右二)为荷花新区奠基。1987年1月16日,衢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级机关迁入南区荷花新区办公,正式开启了“南湖时代”。

“旧城要改造,南区要配套;南北打通道,过江架大桥。”虽然已退休多年,这句口号邱清水还能脱口而出。他告诉记者,为了这个的建设目标,市主要领导每周到南区现场视察、开会主持工作,他也和同事们日夜兼程,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只为让南区早日配套成熟,人气兴旺。

而今,南区这片曾经的新区,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南片区四处逢“缘”,往东是市经济开发区,往西是双港,北接老城区,南面依托巨化和新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随着三座立交桥的填平、浙赣铁路的南移、双港西路通车,南区和市中心已浑然一体,一个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成熟大社区在南片区已然形成。在很多衢州人眼里,如今的南区,是目前衢州各项生活配套最成熟的区域之一。

1989年建成的铁路东立交桥,如今已被填平,南区与市中心早已浑然一体。

撤地建市、城区往南发展以来,衢州干群风雨兼程,苦苦追寻和探索发展新路,一刻也不能耽搁,一刻也未敢停歇。历经35年,衢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的9.58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目前的超过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从当初的8.3万人,迅速集聚到目前的50多万人。

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向着“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目标高度发力冲刺。

 

 

 

 

道沃源网[daowoyuan.com]提醒您: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G60高速(衢州段)两条匝道将封闭施工,持续至2021年年底!

    G60高速(衢州段)两条匝道将封闭施工,持续至2021年年底!

    2020-05-11 20:29

  • 建设一座“消失”的体育场——衢州体育公园

    建设一座“消失”的体育场——衢州体育公园

    2020-04-20 18:51

  • 70年,衢州!

    70年,衢州!

    2020-03-27 20:31

  • 杭州至衢州的通勤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

    杭州至衢州的通勤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

    2020-03-07 13:20

网友点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