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字号+ 作者:衢州日报 来源:道沃源网 2021-03-12 08:48 我要评论( )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1年2阅26日经衢州市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与殷切期盼。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制定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与殷切期盼。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华章

  “十四五”到二〇三五年,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历程。全市将围绕“重要窗口”建设,深化落实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努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引领,贯彻落实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紧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治理理念,开创了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生动局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二〇二〇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3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与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培育齐头并进,创建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引进阿里巴巴、华为、中兴、海康威视、浪潮等数字经济企业,设立信安数智公司;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面实施产业创新“一号工程”,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四院”,与浙江大学共建“两院”,成功搭建“一楼一镇两园六飞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显著优化;重大改革带来新活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全省示范样板,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5个标杆城市之一;大花园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96.4%,PM2.5年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市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连续六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建设示范市,荣膺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拓展,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和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格局打开,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花园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全国文明城市高位创成,“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持续打响;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富有成效,创成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杭衢高铁开工,衢宁铁路通车,机场迁建选址获批,衢江航道通航,“四省通衢”现代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科创飞地”协同效应不断发挥,山海协作新篇章全面开启,融杭联甬接沪通道全面打开;民生保障体系有效构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事业统筹推进,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层治理领域亮点纷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全国试点,全域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成为全省试点,法治衢州、平安衢州建设全面深化,清廉衢州建设成效明显。

  注:1.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为预计数;

  2.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照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为五年累计数;

  4.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统计基数下调之后的数据。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36项发展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受疫情和国内外形势影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挂牌上市企业家数4项指标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有一定差距。“十三五”确定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顾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等正在加速世界变局,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多方面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放眼国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浙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

  审视衢州,作为内陆开放桥头堡与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我市迎来高铁时代、数字时代、消费升级时代的多重机遇,历史性地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发展环境。政策机遇和生态环境优势为大花园核心区跨越式发展创造“天时”。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成为新一轮发展战略重点,山海协作迎来升级版,“两山”机制不断完善,各类政策红利叠加加快推动我市实现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区位条件改善为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地利”。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省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开放合作新格局和制度新优势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凝聚“人和”。新一轮区域竞合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共同愿景,浙皖闽赣四省九方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加速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市域一体、县市联动发展成为主旋律,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城市能级、开放合作、安全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还比较明显。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衢州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对衢州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争先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发展信心,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形态最好、功能最强、环境最优”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为更高水平的“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展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活力新衢州。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大三城”建设基本完成,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市域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引领、市域一体”的发展格局和“杭衢一体、双向开放”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成为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桥头堡。

  美丽大花园。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绿色金融、国家公园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进一步优化,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省标杆,全面建成长三角最美大花园。

  发展高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 GDP 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幅。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构建形成“美丽+智慧”的衢州特色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治理现代化。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全面建成营商环境最优城;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清廉衢州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持续推动“1433”发展战略体系重重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治理格局中奋勇争先,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绿色金融、人才集聚、美丽经济、数字经济“七个桥头堡”,高质量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高标准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在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谱写衢州新篇章,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五)“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坚持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着力打造一批展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领先周边,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努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和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成为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省边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全国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

  努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深度融入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面建成,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建成全域美丽大花园。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市区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水平建成钱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努力打造中国市域现代治理标杆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清廉衢州建设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率先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成为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和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创新要素集聚地。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活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成功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成为四省边际数字化转型引领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开放开发引领地。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形成,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更加完备,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山海协作不断深化,杭衢一体化同城化深度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杭州都市圈西翼门户和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与四省边际地区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南孔文化在四省边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围棋文化挖掘和弘扬实现新的突破,“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与城市特质深度融合,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强市建设富有成效,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诗意生活栖居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争取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加。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0.5 岁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生活栖居地和幸福美好家园。

  注:1.部分指标2020年数值为预计数。

  2. 〔〕为五年累计数。

  3.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二、坚持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加快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创新链,打造全链条、全系统、全周期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四省边际区域创新策源新优势。

  (一)建设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

  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认真实施市委人才新政12条,深化落实人才工作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大力实施“百名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千名乡村振兴名师培育计划”“万名产业人才集聚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建立百家海内外高校青年人才联络站,加大对大学生招引力度,推进青年社区、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广泛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衢州“蓝领”品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衢州工匠。实施乡村振兴“五千工程”,培养选拔“乡村百师”,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统筹推进教育、卫健、文体旅等社会事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柔性引才”工作。

  优化人才生态。建立市县两级人才工作专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人才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实施“揭榜挂帅”等活动,健全以实绩论英雄、跟能力相匹配、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激励体系。优化制度供给,提高科研人员、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完善人才服务暖心机制,建设更加智能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二)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智造新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水平,推进龙游、江山省级高新园区建设,推动智慧新城、常山、开化争创省级高新园区,重点建设衢州海创园、张江高科、衢时代创新大厦、未来大厦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推进氟硅钴、空气动力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工程,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打造一批省级示范产业服务综合体。积极融入 G60 科创走廊,积极建设区域科创产业合作基地。

  引育高层次创新载体。围绕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联合巨化、浙大,努力创建省级实验室,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引领世界高端化学材料技术的创新高地。深化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全方面合作,积极推进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精准合作,加快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浙大衢州“两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共建。建立跨平台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平台体系和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度实施新一轮“双百”科技型企业登高计划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创新政策、资源、人才、成果向企业集聚。系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发展格局。引导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载体等方式,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开展合作。建立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创一批省级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科技型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和完善技术交易体系,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大力推进专利公开许可。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体系和政策,促进电子化学材料、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三首”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建立电子化学品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和技术转化交易平台,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

  (四)构筑良好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激励创新制度供给,强化需求侧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科技投入保障,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倾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建立需求导向、绩效导向的科技专项管理体制。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推动“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打造创新、产业、人才、资金、政策“五链”融合科创体系,完善多层次、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化精准服务。健全科技金融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创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搭建区域性创新券服务平台,促进衢州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通用通兑。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建设。

  三、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落实消费、投资新政,持续扩大内需,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要短板,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社会公共服务以及重大平台建设。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力争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三大板块投资占比处于合理区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000亿元。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五大千亿”工程、“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省市重点项目计划、省市县长工程。全面落实“投资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分类、分层、分级抓投资目标落实。坚持“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脑勤腿勤抢抓政策“窗口期”。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加快工程云建设。

  深化项目推进工作体系。贯彻落实“4421”项目推进体系和“项目工作18条”,建立健全领导挂联项目、“红黄绿”三色预警、市县联动协调等工作机制,每年滚动编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逐个构建项目链条、工作链条、责任链条,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高质量的发展。推动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极简化,加快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现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持续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着力扩大消费供给。推进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推动家电、汽车、家居等重点商品更新消费。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放心消费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智慧商圈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推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发展夜间经济。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积极构建消费新格局。建设四省边际消费中心城市和长三角新零售标杆城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支持发展生鲜电商、在线医疗、线上教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供给扩能提质,培育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现代消费热点,深化拓展“全球免费游衢州”“四好衢州”等消费品牌建设。

  (三)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主体、重点区域,以补链强链延链为导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和特种纸等产业链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链主型”企业。聚焦重点主体,瞄准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充分发挥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对接办作用,统筹驻外联络处、寓外商会、产业招商小组、飞地平台等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聚焦机制创新,坚持市县一体、整体招商,统筹全市域招商政策和资源,建立健全“大招商”工作体系,实行前端“产业研究+主体研究”、中端“信息收集+信息研判”、后端“商务谈判+落地服务”招商项目全程服务机制,用好基金投资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更好发挥衢州国际经贸中心等平台功能,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洽谈活动。抢抓RCEP市场开放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稳步提升进出口水平,创新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机制,探索发展新型国际易货贸易。推动对外贸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优化出口结构,主动参与“品质浙货、行销天下”工程和“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工作计划,提升高新产品出口比重。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需和外需协同发展,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出口产品内销成本,便利企业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实施主体培育计划,优化内销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引导出口企业加大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四、深化“一体两翼”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主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以“杭衢一体”为“主体”,向东入群,向西建群,加快打通“融杭联甬接沪+牵动四省边际”双向开放大通道,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积极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战略,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网络。

  (一)“杭衢一体”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

  全方位深化杭衢合作。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突出“融杭”战略主导向,进一步打开杭衢高铁、杭衢创新合作有形无形“两个大通道”,深化“1+8”“2+33”合作体系,强化杭州都市圈合作。探索建设杭衢绿色产业带,全面融入杭州创新生态圈,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合作,深度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探索建设杭衢绿色产业带。全方位接轨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全面深化杭衢、甬衢、绍衢合作。加速山海协作产业园聚能增效,持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格局。围绕“百亿级”目标,全面推动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提质升级。加快“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建设,吸引更多产业项目、优质人才、高端要素汇聚衢州。积极参与海洋强省建设。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激发乡村活力、实现强村富民。全面深化民生事业合作,加大科技、人才、医疗、教育、旅游、消费帮扶等方面合作力度。

  (二)“向东入群”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长三角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全面实施衢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创新长三角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协作,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促进科技、人才、产业等高端创新要素向衢州集聚。深化与闵行区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上海张江(衢州)科创“飞地”作用,主动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科创产业。打造长三角优质生态产品供应高地,完善农产品供给网络,强化“三衢味”品牌建设和推广。建设面向长三角区域的康养基地,打造一批面向长三角职工疗休养基地、培训基地。

  打造义甬舟大通道西延战略支点。加强与宁波都市圈和金义都市区的合作,围绕“一枢纽四通道”,以交通物流战略支点、特色商贸战略支点和数字经济战略支点为重心,推动沿线物流、人流、资金流畅通流动。推进交通物流大通道西延,构建“一轴多联”综合交通网络,深化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加快衢州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规划建设。推进内外贸易大通道西延,建设衢州组货基地,拓展“义新欧”西延集货网络。推进产业合作大通道西延,高水平打造一批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推进绿色生态大通道西延,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

  (三)“向西建群”强化四省边际区域全方位协作

  强化四省边际全方位协作。牵头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合作共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打造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的先行区、核心区。积极推进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多领域协作,继续发挥好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作用,打造四省边际“跨省通办”示范区,常态化举办四省边际桥头堡峰会,牵头办好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产业博览会、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深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职业培训联盟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共建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推进一批示范区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与海西区的产业共赢、物流共建。探索建立乌溪江流域生态共保机制,实施千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共保行动。以共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六春湖景区为突破口,推动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

  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做好援疆、援青、援藏工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干部人才援助为支点,以产业发展为基点,以项目建设为要点,提高当地自身发展能力。继续开展与四川的对口帮扶,推进东西部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和劳务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与吉林的对口合作。

  五、强化“美丽+智慧”引领,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重点打造美丽经济、数字经济桥头堡,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高能级平台建设和“5459”产业体系落地,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壮大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做强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创建,以“高质量、智慧化、沉浸式”为导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争创南孔古城、烂柯山、灵鹫圣境、龙游石窟–红木小镇等5A景区及一批4A景区,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百亿级文旅大项目、文旅类上市公司。推进六春湖高山运动旅游度假区、铜山源休闲度假旅游区、江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深化拓展品牌建设,支持柯城区建设国家级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支持常山县建设四省边际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做优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活力之城建设,打造“南孔圣地”“世界围棋圣地”等人文新地标,推进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弘扬围棋、根雕、赏石、红木、西砚等传统文化,通过创意设计转化成文化产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加强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引育。

  做特体育运动产业。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打响灵鹫山森林极限运动、信安湖水上运动、烂柯山智力运动、六春湖冰雪运动、江郎山登高运动等品牌,做强健美操、足球特色项目品牌,有序推进衢州奥陶纪景区、中国运动汽车城等一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成和运营衢州市体育中心,谋划配套全民运动、健身培训、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商务会展等功能业态。

  做精生态康养产业。整合提升生态旅游、康复医疗、中医养生等资源,探索推进“多业态融合”的康养产业模式,形成“游、食、药、医、养”一体化发展的康养全产业链。推进赛得康养产业园、逸和源健康养生等项目建设,打造以中医中药为特色的健康养生基地,加快高铁新城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世界长寿之都内涵。

  (二)育强数字经济智慧产业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坚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形成数字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新发展格局。提升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电子材料、高端存储半导体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谋划布局5G产业链条及集群,建设四省边际超算中心,培育发展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产业。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独角兽公司,发展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广数字政务、基层治理、智慧民生、工业智能等应用场景。做大做强华东(衢州)数字经济示范区。

  全面推动智能化制造。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工业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探索建设“未来工厂”。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联合打造“产业云”,构建集设计研究、标准检测、供应链管理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行业信息集成平台。

  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布局前瞻数字技术产业,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产业集群,强化技术引进和技术储备,推动数字经济前瞻技术与衢州主导产业结合应用。积极发展直播电商、数字文创、数字治理服务等新兴数字服务产业,推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

  (三)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做强新材料产业,推进新材料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含氟材料、有机硅及下游产品、锂电材料,加快推进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平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全国性的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全力做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特种纸、绿色食品、智能家居、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构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行动。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化工、水泥、造纸、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发展高性能、高精度、安全可靠的高端产品。加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技术发展,积极支持项目研发成果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推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有效衔接。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加强品牌培育,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建设试点、示范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深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提升需求,持续深化“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集聚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上市公司。聚焦产业链短板环节,大力开展“雏鹰行动”,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具备关键环节生产能力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企业雁阵梯队。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提升在四省边际的辐射力、服务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推进省物流示范县(市、区)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冷链、化工产品等专业物流,打造商贸物流桥头堡。聚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聚焦增强产业链优势,培育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平台化、特色化、高能级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和数字生活新趋势,重点发展育幼、研学、物业等服务业,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引进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推进社区(乡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服务业强县(区)培育工作,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和载体,优化中心城市服务业设施配套和功能布局。

  (五)打造现代化产业平台

  全面推动平台整合提升。聚焦产业集群,推动“四个一批”平台空间整合,加强空间分类管控,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平台体系。着力推动平台向高能级发展,以智造新城为主平台,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激发平台活力,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以各县(市)开发区为有力支撑,优化布局一批县级特色产业平台。聚力提升小微企业园和创业孵化平台。积极培育一批省级命名特色小镇。进一步争取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政策,破解平台建设用地指标瓶颈。

  六、突出中心城区能级提升,高品质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坚持市域一体、市县联动,坚定不移推进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为导向,以山水融合生态宜居为特色,以配套完善能级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区引领辐射作用,统筹推进县城和集镇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一)加快“大三城”“小三城”建设

  高品质打造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完善社会结构和人居环境。建设彰显古韵的南孔古城·历史街区,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建设多元儒文化主题体验轴,打造“千年儒学府、江南朝圣地”。建设独具魅力的核心圈层·城市阳台,坚持留空留白,保持空灵水灵,将山、水与人的活动融合,推进鹿鸣半岛文化创业园、鹿鸣山文化院街、信安湖活力岛等项目,打造浙江特色、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中央公园、市民乐园。建设充满活力的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完善以“四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智慧产业园、城市客厅、青年城等项目,落实“主题、配套、生态留白、运动休闲、居住”五大空间,以精致、精心、精美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高品质新社区、产业创新服务的综合体大平台、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发动机”的示范标杆。

  高标准建设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坚持产业创新赋能,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建设智慧新城,突出数字产业化主阵地定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发展,打造“智慧衢州的引领区、智慧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区、新型城市化的标杆区”。推动智造新城提升发展,深化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能级战略平台。规划建设空港新城,优化“一港三基地两区”功能布局,构建“四港联动”的公铁空水联运体系,支持衢江区建设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争取列入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物流桥头堡。

  积极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主动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要求,加强城市当前规划空间与未来远景空间的有效衔接,开展机场搬迁后的功能定位研究,保留空间利用弹性。加强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研究,积极有序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时启动撤县设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规模和能级,争取创建省级新区。

  (二)推动市县一体化发展

  强化市域统筹能力。在重大战略定位、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资源要素等“四大市域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的市域统筹,推动县(市、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细化落实,乡镇分类考核争先,形成 “市域一盘棋”发展体系,实现全面同城化一体化。加快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与中心城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区经济转型。

  推动县(市)特色化发展。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江山建设四省边际智能制造强县,强化浙闽赣旅游协作,打造区域发展副中心。龙游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的全国生产基地,发展以运动休闲为特色的休闲旅游,打造融杭接沪的“战略前厅”。常山围绕“东接新衢州、慢城大花园”战略,推动衢常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开化发挥国家公园品牌特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

  (三)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水平

  打造现代花园城市。聚焦宜居城市建设,突出人文城市特质,按照“四个四”“五个五”和“低尺度、密路网、小街巷,地下通、车快捷、人易行,无围墙、无边界、无障碍,生态化、低碳化、智慧化,市井味、烟火味、人情味”的要求,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建立完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全力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整体赶超。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持续开展城市体检,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快补齐各类短板,常态化推进城市形态等各类要素有机更新。坚持聚焦重点、内外兼修,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着力提升环境品质、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完成礼贤社区、鹿鸣社区等试点建设,复制推广未来社区建设经验。推进“红色物业联盟+邻礼通”工作,创建“有礼小区”,实现小区智治宜居。

  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网络。持续加大市政道路投资,重点强化关键路段、节点道路设施改造,提高通行效率。利用城市大脑提高市区交通管控智能化水平。提高公共交通便捷舒适性,增加市民公交出行比例。注重增加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通过综合整治使城市行车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市域人口集聚。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完善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加快吸引外来人口集聚,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政策有效供给,加大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力度,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住房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分类引导集镇发展,统筹推进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发展、特色镇建设,积极争取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谋划乡镇撤并调整,增强小城镇承接城市、辐射乡村的战略节点作用。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集成推进“五美”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美丽城镇样板。到2025年,一批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省级样板要求,其他小城镇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2025—2035年,以3年为一轮,滚动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同步开展美丽城镇星级命名工作,按照创建成效、建设品质给予一星到五星的认定命名,持续推动美丽城镇建设质量提升。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深化“3752”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深化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亩,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技术新模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2万吨以上。坚持“六化”引领,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促进生猪增产保供工作,生猪存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加强衢州椪柑、常山胡柚、龙游乌猪、江山白毛乌骨鸡等本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升种子种苗储备供应能力,大力发展制种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行“一业一策”,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发展名优茶叶、精品水果、特色干果、优质菌菇、精致竹木、道地中药材、土著渔业等特色优势产品。整合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平台,发展一批产业园、孵化园、科技园和小微企业园,集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以上项目80个以上。提标生态农业建设水平,对标“盒马”“网易严选”等平台标准,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一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海拔600米以上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开展放心农产品“N+4”全程可追溯示范创建,做强“三衢味”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打造未来农业先导区。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通全产业链发展堵点。加快发展乡村幸福产业,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乡村康养产业、乡村文创产业,积极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等业态,提振农家特色小吃、传统手工制作等乡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继续实施“村播”计划,打造全国“村播”基地,提升农产品电商水平。建设景区村庄和旅游风情小镇2.0版,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美丽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一县一园”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千家引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工程,全面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创建龙头富民联合体,制定农业企业上市梯度推进计划。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高品质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围绕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最高目标”,以及长三角一流滨水休闲游目的地、自驾游首选地的“近期目标”,以先期管控、统筹规划为引领,以串珠成链、集群成片为主线,以招大引强、项目攻坚为重点,以省市共建、示范突破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争先创优为动力,以“五个率先、四个统筹”为保障,高质量推进诗画风光带建设,全方位展现形态美、生态美、文化美、产业美、生活美的大花园建设成果,成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鲜活样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重要窗口。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房管控,贯彻实施《衢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持续完善“1+4+1”乡村规划体系,分类引导乡村集聚发展,推进村庄有机更新。提升房地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办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风貌引导,打造具有江南韵味、浙江气质的乡村范本。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五美联创”,每年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1个,示范乡镇6个、风景线6条、特色精品村20个、美丽庭院3万户。加快推进乡村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加大农村5G基站、冷链物流、天然气管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三农”新基建。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面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

  (三)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

  全面启动全市域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创新推进江山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积极推进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持续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探索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路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具体办法。加快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培育一批产业农合联,优化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两进两回”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五千工程”,做好乡贤回归全链条服务。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鼓励和支持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聚焦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高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高起点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展示窗口,努力将衢州建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示范标杆,让绿色成为衢州人民最幸福的色彩。

  (一)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

  打造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供给样板区。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重点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和分区管控。加快建立国家公园治理新体系,打造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

  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监测和应用体系,健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的“两山银行”平台,创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账户”交易机制,探索生态占补平衡,推进生态产品交易。

  打造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坚持绿色与特色并举,围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主线,发挥“标准+产品+政策+流程”乘数效应,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转化绿色金融改革成果,复制推广一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模式,打造绿色金融桥头堡,走出一条“大花园统领、大平台集聚、大数据支撑、大联动服务”的绿色金改“衢州之路”。建立企业和个人碳账户,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集成展示窗口。积极争取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化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浙江(衢州)“两山”实践示范区等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深化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试点示范建设集成效应。

  (二)建设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推进大花园建设增色提质。按照“一核引领、一带串连、全域美丽”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六大美丽载体和十大标志性工程,争创一批省级美丽城镇样板、美丽河湖、最美绿道等,建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实施大花园示范县和“耀眼明珠”创建行动,打造南孔古城、国家公园、江郎山、灵鹫山等大花园“金名片”,争创一批省级耀眼明珠。

  推进生态本底增厚提升。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三线一单”的管控体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钱江源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国试点和衢江省级试点,系统实施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水土流失防治、森林质量改善、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工程,深化国土绿化美化、“一村万树”行动,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

  推进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打好治气攻坚战,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加强工业、垃圾、生活废物臭气异味治理。打好治水长效战,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完成和巩固全市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打好治土持久战,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全面推进清废行动和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建立农业废弃物、农药废弃包装物收集和运输体系,提升危废固废利用处置能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能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管控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数字智慧的园区和企业。争创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区,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全面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深化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和方式,落实能源“双控”,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响应“碳中和”愿景,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消费促进体系,加强优质绿色产品供给和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产品,完善全社会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交通网络,积极鼓励绿色出行。完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制度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新材料。创新绿色采购制度,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

  九、完善基础设施新网络,持续夯实发展硬支撑

  统筹推进四省通衢综合交通体系、信息基础设施、能源革命、水利安全建设,突出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区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构建智慧互联、韧性安全的四省边际基础设施新网络,打造四省边际综合交通和商贸物流桥头堡。

  (一)建设便捷高效的大通道

  推进省际大通道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聚焦建设省域一小时交通圈,构建市域一体、多式联运、无缝换乘、辐射四省的立体交通体系。高水平打造四通八达的快速铁路网,建成杭衢铁路,建设衢丽铁路,推进衢武、衢黄铁路规划研究,加快构筑“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高水平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加快推进常山江航运开发、衢江港区建设、江山江航道前期,深化浙赣运河项目前期研究,完善“一干两支四港区”航道港口体系,打造长江“第二出海口”和西向辐射战略节点。高水平打造外联内畅的现代公路网,推进甬金衢上高速、杭淳开高速,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两连”高速公路网和“六纵五横”普通国省公路网。高水平打造辐射四省客货并举的航空服务网,加快开化、江山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拓展对外航线网络。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形成空中交通网络。

  推进区域大枢纽平台建设。围绕“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统筹公、铁、空、水等运输资源,提升衢州四省边际“公、铁、空、水”联运的交通枢纽功能。推进衢州机场迁建,培育打造浙西航空物流枢纽。推进衢州高铁西站建设,实现无缝换乘、立体分流。

  推进市域大联通格局成型。加快推进城市干道联通工程,形成连接“小三城”的城市内环线和贯通“大三城”的产业发展外绕线,打造“内环外绕”的城市交通网。推进市域快速网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和新城新区、周边区县组团之间半小时交通圈。谋划推进市域轨道交通,实施市域铁路1号线。

  (二)构建安全幸福的水保障体系

  完善高标准防洪排涝体系。优化区域防洪格局,通过源头水库新建、水库防洪能力提升、流域分洪工程,实施“一县一库”工程,系统提升洪水拦蓄能力,保障山区丘陵区源头安全。加强骨干河流、城市扩展区和重点区域的堤防新建提标建设,补齐城市防洪薄弱环节。探索推进山洪灾害系统治理,着力完善灾害预警和防范措施。基本建成分级设防、保弃有序的“蓄滞挡排”工程体系,建成高质量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优化高水平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主要江河水系间的沟通,通过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建设,优化区域联网、流域间互济互调的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韧性和应对极端干旱能力,基本形成多源互济、优质供水、空间均衡、节约高效的供水格局。

  构建高品质幸福河湖体系。加快推进信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源头水生态治理、农村水系连通、湖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基本建成安全生态、健康品质、亲水共享、人民乐居的幸福河湖,构建15分钟乐水生活圈,努力将信安湖建设成为衢州的“西湖”。构建高效能智慧水利管理体系,完成所有县(市、区)的河湖标准化管理建设,逐步实施水利工程“三化”管理,大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实现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管理。

  (三)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高弹性电网建设。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深化多元融合、全要素赋能,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能保障能力。出台与衢州高弹性电网建设相适应的政策,促成500千伏衢北变提前落地,保障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需要。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油气管道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加快衢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址等前期工作。推动储能、氢能发展,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加快推进电能替代,扩大天然气利用,提升电气化水平。

  构建现代化能源治理体系。加快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智慧能源网络实现区域、城市能源多元协同和供需互动,实现能源与产业、城乡、区域智慧化协调发展。推进能源服务内容向电、热、冷、气、污水及废弃物处理等多领域拓展,推动集约高效、清洁低碳能源消费革命。

  (四)建设智慧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

  推进新通讯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数据智能上云、5G网络覆盖城乡、光网接入城乡、全域达到1000M能力,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的新一代云网融合信息基础网络。支持运营商开展技术攻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创新发展。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推进新互联设施建设。加快服务器布局,提升网络带宽和服务能力。建立跨区域大数据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四省边际数据交易中心。统筹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推进光纤入户和无线城市建设,实施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行动。

  推进新物联设施建设。推进“感知城市”物联网系统建设,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构建低频长期演进网络,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防灾救灾、生产制造等领域推广应用。

  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构筑共富共享幸福家园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提高居民收入富民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幸福生活圈,提升优质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特色化、多元化增强跨地区供给能力,全方位打造四省边际教育医疗桥头堡。

  (一)积极推动稳就业促增收

  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和产业带动作用。推进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创业基地高质量建设,加强衢州籍回乡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力度,深化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开展人力资源跨区域合作,探索建立四省边际人力资源合作联盟。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健全最低工资与经济增长联动机制、低收入群体动态管理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形成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格局,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二)加快教育现代化

  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中段15年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提升改造。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互联网+教育”行动,实现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推进普高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加快高教职教发展。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与市外大学合作办学,全面做强电子科大衢州“四院”、浙大衢州“两院”、西南政法大学长三角基层治理学院。支持衢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争取设立衢州大学。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院校建设,高水平建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四省边际职业教育中心)。深化职业教育“五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实施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实体化运作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联盟,加快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统筹成人学校教育资源,建好开放大学,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教育事业规划和资源管理的市域统筹,优化完善各学段教育布局,实现市县“一盘棋”,整体谋划,整体推进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结构。全面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加强教育区域合作,建设学习型城市。

  (三)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

  打造四省边际优质医疗高地。高起点高标准建强市级医疗机构,积极推进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树兰医院等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办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省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打造高端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开展跨区域医疗协作,推进医疗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全力打造医学高峰。

  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医药卫生“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加强高端医疗人才引进,稳定和壮大基层全科医生和护理队伍。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掌上数字健康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救治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市县两级疾控中心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增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医防融合”的疾病综合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推动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与浙江中医药大学产业、医疗、中药、研发、教学全市域合作,统筹推进中医大衢州“四院一体”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中医药发展水平。推进杨继洲针灸、雷氏医学等传统特色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构建特色中医药专科体系。加强“衢六味”临床应用推广。承办好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

  (四)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布局。建成覆盖全域的多层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布局一批中小型体育设施和公共空间设施,形成15分钟健身生活圈。推进体育设施与绿地、园林、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动学校等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服务体系,常态化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和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占地小、适宜室内开展的运动项目。高水平举办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

  (五)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推动社保应保尽保,实现法定人群社保全覆盖。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完善个体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参保政策。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机制,加强社保基金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坚持保基本、全覆盖,优化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商业补充保险。健全工伤保险补偿、预防、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形成工伤预防常态化工作机制。

  健全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化社会救助的民生兜底保障功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模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健全完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多渠道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基本建立起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合理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改革,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因地制宜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租赁政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推广“公建民营”发展模式。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

  完善重点群体权益保障与服务体系。健全妇女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严厉打击拐卖、侵害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设施建设,提高托育能力满足居民需求。健全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完善“普惠+特惠”残疾人基本保障制度,深入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化社会志愿助残服务。加强“五级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完善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抚恤优待、权益维护等规范化服务。

  十一、塑造“南孔文化”新名片,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要求,做深“文化+文明”文章,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着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

  (一)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巩固主流思想阵地。全市域体系化高质量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造全国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示范区。深入推进理论建设,加强“八八战略”衢州实践的理论解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

  弘扬文明生活新风尚。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做好创文“后半篇文章”,广泛开展“衢州有礼”好风尚,深入推进衢州有礼新时代文明生活“十大行动”,深化“八个一”有礼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有礼指数测评,构建社会共建、全民参与、奖惩结合的有礼约束环境。打造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实现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新突破。加强“衢州有礼·诗礼传家”好家风建设,持续擦亮“最美衢州人”品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

  (二)持续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

  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大力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通南孔古城复兴和南孔文化复兴,高水平建设“古城双修”新时代文化地标。大力发展围棋文化和产业,推进“世界围棋圣地”建设,成为围棋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挖掘衢州九华立春祭、常山宋诗之河、江山千年古道等优秀传统文化和浙西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组织编纂《衢州年鉴》《南孔(文献)整理与研究》,持续推进中华版本资源征集工作。

  打响“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完善城市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市县联动“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体系。规范城市品牌使用管理,强化城市品牌场景应用,推进城市品牌有效转化,提高城市IP形象辨识度,进一步提升有礼之城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打造“阅读有礼·书香衢州”品牌。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南孔书屋、农家书屋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发挥文联等文化团体作用,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高水平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加大对“一镇一品”“百姓大舞台”等“草根文化”活动品牌的扶持力度,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十二、全面推进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化改革“衢州样板”

  全面推动数字赋能,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延伸,协同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治理,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为数字浙江建设增色,提供衢州样本。

  (一)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以数字政府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打造数字化治理先行市。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体制机制,加大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力度,以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大集成推动部门协同。推进和完善全市政务“一朵云”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打造全市政务数据备份中心。

  高质量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加快全面实现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持续深化政务审批便利化改革,建立健全“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智能审批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数据驱动、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探索智能化审批,推动部分高频事项“智能秒办”。

  加强治理领域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加快推进“村情通”“邻礼通”“政企通”迭代升级。强化宏观经济运行、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推进经济调节数字化,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应用。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数字化、环境保护数字化,搭建全市统一的协同管理系统。迭代升级“三服务”,打造数字化智慧服务的“三服务”2.0版。

  (二)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

  全面推进衢州“城市大脑”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数字化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融合应用数字孪生城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推进衢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依托“城市大脑”2.0,丰富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打造直达交通、平安、经济、城管等各领城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推进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备案,实时监测感知建筑设施运行态势,利用城市运行数据,前瞻规划和动态推演,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有效实现银企信息互通。

  加快拓展数字生活场景。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旅游、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在线医疗、智慧养老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布局一批社区数字生活服务中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15分钟优质便民智慧生活圈”。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商圈平台、数字文化体育场馆、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新能源设施终端等生活数字平台。推进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形成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三)加快完善数字生态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建立健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机制,推动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融合应用。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单位开放自有数据资源,构建社会数据多源采集体系。建设“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四省边际数据科学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经济中心。

  加强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推动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建立全产业链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收集、存储、转移、删除等环节的安全防护能力。在合法合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据资产化,形成具有操作性、引领性、安全可靠的模式与路径。

  十三、深化改革系统集成,打造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方位推进各领域改革,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高效协同治理格局,积极防范各类风险,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的“命运共同体”,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市。

  (一)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坚持系统集成,构建优质高效政务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建设和投资项目3.0平台试点。推进商事登记注销便利化改革,开发企业注销网上联合审批平台,实行企业注销“一窗受理、网上联办”。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实施信用“531X”工程,争创国家级信用示范城市。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构建服务企业掌上综合平台,持续优化和完善“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内的跨地域通办,推进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省通办,为全国“跨省通办”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坚持政企共治,实现事中事后监管更智慧。加强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打通监管平台与审批许可系统、信用信息系统、基层四个平台以及部门业务系统。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跨部门联合检查,加强信用监管、风险预警监管,推进审慎包容监管,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探索创新以信用为基础,以闭环监管、风险预警和企业自我管理为主要特色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探索实现社会监管,搭建和推广“企业自治”平台,探索企业“四色”管理,实现政府从一元化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化治理机制。

  加快构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区域能评+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加快实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落实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规则,营造竞争择优的市场氛围。扩大市场开放,坚决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营商环境专项执法,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加强营商法治建设。

  全面提升财税金融支撑保障能力。优化完善财力保障体系,系统推进财税协同、财资协同、财金协同,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持续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策责任,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升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深化金控、交投、城投、大花园集团等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有效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设立衢州城市商业银行。

  (二)打造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突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试点与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提升“主”字型体系架构、“王”字型运行机制,做优市县一体顶线,做强乡镇(街道)中线,做实村社网格底线,做畅联动指挥竖线,迭代深化“三联工程”、县级矛调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村社全科网格、“周二无会日”、三通一智(治)、三级钉钉群等,进一步强化组织体系、时空载体、技术支撑三大保障,着力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城乡治理的方方面面。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对标对表抓实达标底线,力争形成衢州基层治理亮点品牌。

  聚焦“一件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以“一件事”为切入口,全面构建明晰化县乡权责体系、模块化镇街职能体系、精细化组团服务体系、集成化联动指挥体系、数字化平台支撑体系、制度化管理考评体系,着力形成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现代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从办事领域向基层治理领域延伸拓展,通过数字赋能、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推进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部门间、县乡间协同,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全链条联动,率先突破高频事项、群众最关切事项,逐步向低频事项延伸拓展,最后实现所有事项全覆盖。

  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优化配置执法资源,赋予县级大联动中心行政执法协调指挥权,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向乡镇(街道)集中和下沉,赋权中心镇、重点镇,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挂县级执法局乡镇中队牌子,实行跨区域“1+X”执法模式。

  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网智治”。聚焦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高效化,绘制整体智治态势一张图,构建县乡一体人事匹配库,创建“三通”场景化融合应用,赋能全域多业务高效协同,推动指挥中心“一站集成”、治理信息“一网归集”、事件处置“一体协同”、治理数据“一数多用”。

  (三)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衢州

  坚决捍卫保障政治和经济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增强经济安全运行保障,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效机制。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粮食现代流通和供应安全保障体系。深化金融安全治理,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的协调协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健全食品、生产、交通等领域安全防范体系。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深入实施化工行业安全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危化品、消防、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提升社会矛盾防范调处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完善信访制度,推进“无信访积案县”全覆盖。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雪亮工程”效能,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深化“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构建现代警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

  (四)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民主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健全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军地一体化体系,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推进法治衢州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法治工作格局。完善人大立法和监督机制,健全立法的机制和程序,完善立法基层联系点制度,扩大立法公众参与。高质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编制行政处罚事项、职责边界、现场执法检查事项“三张清单”,全面运行全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和掌上执法系统、行政执法评议制度。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整合全市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力量,营造良好普法氛围,全力争创全国“八五”普法先进城市。

  (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深入推进清廉衢州建设

  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不断完善“四责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主体明晰、有机协同、层层传导、问责有力的责任落实体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做深做实“365 监督在线”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可视化,督促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权力集中、资源富集、攸关民生的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企业、清廉交通等清廉单元建设,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把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基础性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治理效能。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审计、财会、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贯通融合。探索完善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强化运用容错纠错、“鼓励实名、澄清正名、严查诬名”信访举报全链条、受处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等严管厚爱“三项机制”,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旗帜鲜明支持干部担当作为。

  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融合增效和最大化。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腐败问题。强化清廉村居建设,深化落实“最多访一次”, 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党性教育、思想教育、纪法教育,做实警示教育,深入推进清廉文化建设。

  十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转型引领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凝聚起推动衢州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党建“三个用来”,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构建市县一体、部门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运用公共资源推动实现规划目标任务,引导市场主体围绕规划目标同向发力。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落实抓人促事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实现“两个担当”良性互动,为规划任务落实提供坚实支撑。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

  (二)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县两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深化推进实施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招商、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规划“五个重大”,为“十四五”全方位、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强支撑、增动力。细化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各级各类“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优先保障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财政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优化金融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重大产业、薄弱领域的支持。科学配置与规划相匹配的用地、用水、碳排放等要素指标,在符合全市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依法依规积极保障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所需各类资源要素。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扛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奋力夺取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道沃源网[daowoyuan.com]提醒您: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