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新闻

开化姓氏来历(2010年开化新闻网发布)

字号+ 作者:木村 来源:道沃源网 2022-04-04 10:32 我要评论( )

2010年,开化共有339余个姓氏,其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自皖南过马金岭经唐宋古道迁入开化;二自县西从江西进入开化;三是从南面衢、常、婺、严等地经水路或驿道进入开化。

  (一)姓氏简述
    开化建县于宋初,然姓氏迁徙远在宋之前,最早者为唐武德四年(621)迁居开化青山头之郑氏。据现存各姓氏谱牒所载,唐代迁居县境者有郑、徐、张、余、夏、魏、姜、汪、严、方、程、朱、刘等十二族,五季时迁居县境者有汪、许、程、余、戴等五族,宋有徐、吴、留、詹、汪、宋、鲁、蒋、李、杨、何、蔡、程、丁、傅、叶、余、陈、姚、吾、施、江、胡、范等二十四族,元有陆、詹、金、徐、季等五族,明有邱、徐、童、孙、林、陈、王等七族,清则迁入本县者不下四五十族,如桐村、杨林、华埠一带陈、林、苏、颜、胡、谢、上官、曾、邹、范、黄、刘、郭、钟、雷、蓝等姓。唐、宋、元、明时迁入者多自安徽徽州属县(含今江西婺源),以及本市江山、常山、衢江等地,多为中原衣冠之族,或因战乱、或因职守,或因隐逸来居开化,故当时开化文物彬彬,人才辈出。清时迁入者多为福建上杭、安徽安庆、江西南丰等地。因清初福建海禁及耿精忠反叛、中后期因安庆水患及太平天国战争等,举族徙居。解放后,来自外地参加开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教师、干部、军人、职工及其家属,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建新安江水库从淳安、遂安2县的移民2.37万人,更增添了开化姓氏的种类。1986年,(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县共有340个姓,其中复姓4个。1990年、2002年的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开县姓氏几无变动。
    2005年本县共有姓氏339个。其中:
(一) 1万人以上姓氏有7个,即余(3.21万人,下同)、汪(2.96)、徐(2.25)、郑(1.66人)、方(1.62)、张(1.50)、程(1.16),共14.39万人,占总人口41.62%;
(二)5千至1万人的有10个,即叶(0.99)、陈(0.91)、吴(0.91)、王(0.86)、江(0.79)、胡(0.69)、刘(0.63)、詹(0.60)、朱(0.59)、邹(0.5),共7.74万人,占总人口21.62%;
(三)1千至5千人的有35个,即姜(0.45)、李(0.45)、黄(0.43)、姚(0.39)、周(0.35)、傅(0.31)、何(0.27)、杨(0.27)、毛(0.26)、童(0.26)、邱(0.25)、林(0.24)、廖(0.24)、赖(0.24)、丁(0.24)、戴(0.24)、夏(0.19)、许(0.19)、洪(0.16)、陆(0.14)、柴(0.13)、曾(0.13)、严(0.13)、范(0.12)、苏(0.12)、谢(0.12)、钟(0.12)、蒋(0.12)、项(0.11)、应(0.11)、丰(0.11)、罗(0.11)、颜(0.10)、卢(0.10)、吾(0.10),共7.3万人,占总人口21.15%;
(四)1百至1千人的有64个,即金、钱、孙(各0.09)、曹、邵、韩(各0.08)、鲁、郭、俞、宋(各0.07)、潘(0.06)、邓、段、吕、章(各0.05)、鄢、操、葛、杜、储、施、赵(各0.04)、魏、齐、滕、华、沈、芦、祝、董、鲍、季(各0.03)、雷、尤、彭、萧、樊、冯、留、饶、蔡(各0.02)、官、陶、石、高、查、倪、游、马、舒、柯、薛、管、龚、袁、商、缪、练、熊、凌、崔、诸葛、汤、顾(各0.01)(32人),共2.04万人,占总人口5.91%;


 
(五)10人至100人的有76个,即过、秦、甘、裴、涂、翁、伊、万、乐、骆、谭、宁、兰、梁、裘、莫、艾、楼、孔、昌、谷、任、仇、揭、殷、毕、向、双、连、易、琚、史、包、娄、伍、阮、盛、聂、庄、焦、于、诸、郜、尹、边、邬、贵、单、虞、桑、田、凤、席、郎、郦、厉、唐、孟、简、韦、喻、牛、成、巫、戚、戈、梅、屠、闻、贾、斯、寿、柳、纪、古、刑;
(六) 10人以下的有147个,即慕、祁、卜、申、危、宣、佘、辜、蓝、乔、卓、欧阳、池、闵、耿、木、娥、宗、相、须、吉、竹、郝、芮、苗、睨、贝、佐、封、牟、褚、瞿、仰、房、麻、申屠、桂、龙、富、筱、阎、全、欧、阿、狄、茹、白、丘、费、舍、薄、贺、增、翟、佇、五、秸、邺、候、黎、绍、嵇、潭、茅、佟、巴、水、常、忻、平、阚、党、羊、宓、靳、温、劳、卞、粟、泰、路、符、辛、尚、杭、康、钭、安、花、藤、岳、纸、伴、翠、辽、沃、步、司、解、南、禹、米、邝、麦、由、超、传、蔼、德、尧、敖、兴、栗、娆、敕、博、畲、仆、守、曲、本、续、庞、糜、檀、蒲、霍、帅、皇甫、冉、戎、盖、奚、岑、朝、條、塘、邛、渴、盆、沙、卡、隋、慎、片、蕲。

    (二)1万人以上姓氏来历与分布
 
  余姓    全县共3.21万人,占总县总人数9.3%。按迁入地可分为: 苏庄余氏。唐乾符间,因黄巢起义,东南大乱,余维自安徽歙县黄墩迁居苏庄余村,分迁有苏庄、张湾乡油溪、长虹乡莘田、余村畈、池淮镇寺坞等。高坪余氏。唐广明元年,大都监余延侃自遂安(今淳安)萝蔓塘迁居马金高坪,清初曾发展成千人大村。宋时有一支迁居遂安大屋基,康熙间,余有智复自大屋迁屋居齐溪镇余家、外山。自高坪迁居的有音坑乡上城、中村乡池塘底、严坑。而高坪,同治间因作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余氏或迁或亡,逐为废村,现有居民为淳安移民。大溪边余氏。唐·天祐三年,余柏自萝蔓塘迁居佘畈,分迁大溪边。青嶂余氏。五季晋天福二年,翰林承旨余元谅,自萝蔓塘迁居青嶂,即今村头,余元谅系高坪始祖余侃之侄。分迁有今村头镇芳山(古地名)、古竹、牙田、小溪边、青山、上边山、礼田、石畈、孔山、下店、际底、源头,大溪边乡阳坑、墩上、大桥头、阳光、枫林底,塘坞乡上边湾、富竹、大堑、上塘、东谷、西庄,城关镇余村、石崖坞、独山、田里、林坞,何田乡燕溪、龙坑、连坑坞、晴村、炉川,马金镇忻岸、黄陵、秧畈、璜田、高韩、豸山、岩潭、举林,华埠镇溪上、西坑口,及齐溪镇官台、长虹乡高田坑等。高山余氏。宋景祐年间,郁州太守余宗聚自遂安游溪迁居马金高山,兄余宗惟迁居湖头,兄余宗铭,迁居高韩,弟余宗正、余宗宝偕居音坑明廉。青嶂余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宋一代,也最为显贵,如名垂史册的有德惠长者余仁合、兵部尚书余梦魁、四川制置使余阶、光禄卿余公正等。
 
    汪姓  共2.9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6%。唐乾符年间,安徽歙县黄墩世族汪师全生有二子,长子汪道安,唐兵马都虞侯,由歙县慈川镇婺源三浯、大畈等;次子汪道兴,镇马金,五代梁初移镇云台。开化汪氏多汪师全后。按迁入地可分为:云台汪氏:唐乾符间,唐殿前指挥汪道兴,祖居安徽歙县慈川,奉命镇守金溪马金五代梁初,移镇云台,即今富户。分迁的有茗川、富户、富楼、蕉川、高坑、方坡、漳田、茶岭等地。马金汪氏:唐末,已迁居婺源大畈的汪中元生有四子,长汪韶,唐光化二年进士,次汪石,三汪京,四汪敬逢。因世变,汪韶、汪京携家自婺源大畈迁居马金,汪石迁居安徽休宁,汪敬逢居大畈。汪韶长子汪大恩世居马金;次子文达迁湛川(1950年划归淳安),后分迁江坑;三子文淡迁荆畈;四子、五子迁常山宋畈,分迁华埠东岸、金陵。汪京,子汪杨高,南唐武状元,孙汪得均、汪得谋、汪得罗、汪得一、汪得象。得均世居马金包山西市,分迁有大溪边乡墩上;得谋迁遂安丫山,次子文昌、三子文茂,复自丫山迁居村头长庆,分迁的有汪川、武川、源头、溪源、东坑、溪滩、田坑、田后等;得罗迁遂安岐山,得一迁遂安沙冲;得象先居马金,其后有迁安庆等。汪石迁居休宁,四子汪倪迁婺严坑,其后汪悌于宋季迁村头天福寺(今天峰村),分迁有富林、村头、山会、傅淤、古竹、太史、十里铺等。汪敬逢居祖居大畈,其后汪希一支迁马金,分迁的有何田乡鲍坑及星田、忻岸等;汪诠一支迁居县城,分迁山甸。左溪汪氏:宋初汪远,自安徽休宁璜源迁居齐溪左溪,从弟汪念迁上村。分迁的有齐溪境内丰盈坦、汪家、仁宗坑、中山。皂角汪氏:宋咸平间,汪作霖自婺源五镇迁居何田乡皂角。分迁的有高源、江源、田畈、路底、丘畈、龙坑、大横、横路上、金竹山、瓜峰等。江村汪氏:宋开宝年间,汪祖圣自歙县篁墩迁居马金江村。分迁的有霞田、石柱等。其中马金汪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包括民国志稿上的长庆汪氏。史上汪氏最有名的是汪庆百,明南京工部尚书。
 
    徐姓  共2.25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6.5%。按迁入地可分为:芝田徐氏。唐贞观年初(627),凌州刺史徐世镇偕弟徐世光,自山东曹州迁居信安郡开原乡万岁里,今开化县城。分迁的有桃溪、林坞、华埠镇高园、苏庄镇茗川、杨林镇杨林、北坑口、池淮镇寺坞、箬坑、村头镇密坑。西山徐氏。徐善德,祖居衢州官堂,宋初任常山儒学正堂,生四子,长徐庆、次徐义、三徐嫩、四徐娇。徐庆居常山一都,后裔迁池淮芹源、林山石桥;徐义居常山;徐嫩于皇祐间,迁居开化县城西山顺应庙旁,为西山派祖,子徐晋卿,作义井对,授洪州剌 。分迁的有音坑翁川、前洲,村头镇村头、孔山、照坑、湖边、密坑、形边,城关镇桑淤、翁村,中村乡金竹山,大溪边阳坑、林山乡姜坞、菖蒲,马金池塘、秧畈,华埠镇渊里,池淮镇余田、金村乡形坑、宋村等;徐娇,居常山,后裔有迁杨林镇东坑口、金村乡金村。太史徐氏。宋仁宗时,殿中侍御史徐寅亮自衢州迁居华埠太史,分迁城内,林坞富户。芝田徐氏。宋季,徐显自衢州赘居县城芝田张氏,徐振,开僖三年(1207)建宁县佐,携子徐庆自县城迁华埠镇托川,承袭祖居地名,更芝田;徐万二,自芝田居深渡,分迁的有村头镇礼田、华埠镇庐里。桥上徐氏。元大德间,衢州府尹徐温,自衢州迁居石梯,今城关桥上。
郑姓  共1.66万人,占全县总人数4.8%。唐武德四年,颍州刺史郑元璹自歙县迁居常山县玉山乡仙凤里,今音坑乡青山头,史称青峰郑氏。宋皇祐四年,因郑胜、郑盈,随狄青镇压了广东端州侬智高的武装反叛,在家同族因惧报复,四处迁徙。郑文质携子郑惠迁居霞山,郑文彬携子郑懋迁居菖蒲,郑文行携子珊迁居礼范,即今底本,世称郑氏三派。自菖蒲分迁的有大溪边乡阳坑,林山乡塘坑、小举、夏川、俭口、田后,金村乡大畈等;自霞山分迁的有山头、排田、新宅、石川、麻坞等;自底本分迁的有张湾乡路口,马金镇举林,音坑乡均墀、内均墀、三早坂、山底、傅淤、流坑、岩山,何田乡长征,大溪边,城关镇山甸等。人物有元郑介夫,上《太平策》。
    方姓  共有1.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7%。唐乾符间,因世乱,方孔老,率子方因、孙方庚金、方庚生、方庚旺、方庚成迁居歙县黄墩。方庚金等兄弟四人以留隍寨长镇常山西境,即今开化西北边陲。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方庚金调防回歙县,庚成、庚生、庚旺留居开化,为开化方氏三派迁祖。方庚成迁居云村,即今长虹芳村,长虹古称高城里,即以庚成高筑木城得名,称云村方氏。分迁的有霞坞、坑口、余村坂、北源、隔坞、坑口、上汪,城内,金村乡金路、金村,大溪边乡黄谷、下湾、方田、阳光,城关镇塘口、下江、寺底,马金镇界首等;方庚生居梧坂,即今池淮楼底,称梧畈方氏。分迁寺坞、大店等地;方庚旺迁居上林,今苏庄唐头,称上林方氏。分迁有苏庄、茹山、茹坞岗等。人物有方李、方豪。
    张姓  共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3%。按迁入地分:大桂张氏。唐长庆三年(823),江东提刑张成业自安徽祈门润田迁居常山县松阳镇,今下音坑,因手植桂树于庭,称大桂张氏。分迁有明廉、上音坑、文川口,城内、城关镇密赛,马金镇杨和、黄荆林、高桥、前山头,塘坞乡张家、张家村、朱坞,中村乡张村、曹门、八字门、陈川口、樟树底、金竹山、村头,齐溪镇岭里,长虹木勺坞等。其中张村张氏最为显贵,有唐招讨使张自勉、宋殿前都御侯张琼、梅花派诗人、池州通判张道洽等。溪沿张氏。清乾隆五十九年,张高灿自福建上杭古田里迁居齐溪上村,张高隧迁溪沿。
程姓  共1.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4%。按迁入地可分:霞关程氏。唐大中年间(847~859),歙州都知兵马使,东密岩将程旭,防守金溪马金,乾宁间,归隐龙山,今杨林镇霞关。宋淳祐间,追封程旭为忠祐侯,立祐庙祭祀。分迁的有:蕉川、杨林、东坑口、高坑、新源等。北源程氏。唐中和三年(883)自歙县迁居北竹,今长虹北源。分迁的有:十里坑、石鹅畈、田坑、大澳源、外十里坑,张湾乡潭头、同升、油溪口,城内,杨林下庄,桐村镇裴口等。枧畈程氏。南唐御前兵马军都头,因职驻金溪云台,迁居枧畈。分迁的有余村、横中、大坂湾、鄱坑头、溪西,长虹乡西坑、黄岗、田坑,要山乡詹村、东坞等。马金程氏。宋末程悌由衢州迁居马金。上瑶程氏。明万历间,程世转携子程尚晨、尚昂自歙县竦川迁居马金上瑶,程世新携次子尚昆迁后溪,四子尚政迁金家坞。左溪程氏。明洪武初,程时昌从安徽田岭迁居。在宋元时期,开化程氏为望族。程宿,宋端拱元年状元,为浙江第一状元,仕至职方员外。程天民,太学博士。程俱,徽猷阁待制、朝议大夫。程斗,元理学家。

    (三)五千人以上姓氏来历与分布
 
叶姓  共0.9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9%。按迁入地可分:读经畈叶氏。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广州刺史叶箓自歙县篁墩迁居前山,今读经畈。分迁的有:明廉、上音坑、上园、会城、瑶田、读经源、后畈、陈边,中村乡三根湖,马金镇大淤,华埠镇东岸、叶溪口、横坞口,池淮镇星阳,城关镇蟠桃山等地。源口叶氏。宋嘉定五年(1212),中散大夫叶琰自婺源忠平迁中村源口。分迁的有树范、坑口、岭后、寺坑,音坑乡汶川口、下音坑、陈坑口、徐村等。
陈姓  共0.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6%。按迁入地可分:大龙陈氏。宋淳化年间,陈通二自江西婺源迁居齐溪镇大龙。石梯陈氏。宋景炎间,陈通兴自遂安凤林迁居石梯,今城关桥上。分迁的有音坑福洲、马金镇湖头、大溪边乡上坞等。池坑陈氏。明天顺间,陈美生自婺源东流宠村迁居何田乡池坑,陈保寿公于明成化间马金镇扁石。王畈陈氏。清康熙二年,陈奇珠、陈奇珍自福建永春迁居桐村镇王畈,同时迁居的还有桐村镇桐村等。
吴姓  共0.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6%。按迁入地分:高山吴氏。宋绍圣年间,吴永高从安徽休宁桥亭迁居音坑高山。分迁的有考坑、读经源、陈边,城关镇城内、桥上、干头山、石井,大溪边乡松坞、阳坑,华埠双源,长虹乡虹桥,村头士谷等。中畈吴氏。清·康熙间,吴小雁自遂安札溪迁居张湾略畈,今中畈。溪沿吴氏。清·乾隆二十五年,吴启义自安徽绩溪迁居齐溪镇溪沿。人物有明刑部主事吴锡。
王姓  共0.8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5%。据叶氏谱牒载,宋元之际,有王氏迁中村乡中村、音坑乡王家等。现可查的,按迁入地可分:大郡王氏。明天启间,王钦德自常山水南迁居大郡下江;清·康熙癸丑年(1693),王颜祐自水南迁居外龙潭。沙坑王氏。清·康熙元年(1662),王任泰,自福建永春迁居桐村镇沙坑。严村王氏。康熙十三年(1674),王元研自福建泉州迁居桐村镇严村。丰源王氏,咸丰七年(1857),王运缵自江西上饶迁居枫源,今城关丰源,分迁外岔等。
江姓  共有0.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3%。按迁入地可分:桂岩江氏。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侍御使江景房因 “沉籍”,自衢州归隐桂岩,今华埠阁底。分迁的有渥溪、溪上、太史、小史、郑家、八一村界首、下界首,马金麻埂、上街、瑶坑,城关镇颇田、下江、桃坑、皂角,林山乡下江、塘坑,村头镇坑边等。塘口江氏。宋江仁鹄自衢州迁居潭口,今城关塘口。分迁的有塘源、庄门桥、上溪,华埠镇荆生坞,金村乡西坞、朴岭,村头镇雷岭,马金镇江家坞等。大坂湾江氏。清乾隆初,江西德兴市巧川江显讼迁张湾乡潭头余坞,江显远迁潭头,江显建迁苏庄镇大坂湾,江显嵩迁苏庄镇高坑黄田义。江氏,在宋一朝,为开化显族。如吴越侍御史江景房、兵部侍郎江钧、宋殿中侍御史江溥、理学江介等等。
胡姓  共0.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按迁入地可分:泽川胡氏。原籍歙县,宋建炎间,胡徵自绩溪大石门迁居泽川,今塘坞胡家。分迁的有上塘、山底,马金明塘坞、石柱,村头镇岭底等。城内胡氏。南宋理宗时,胡达、胡伯信自婺源迁居城内。后分的有城关镇丰源、梓坑、桃坑,中村乡坑口,华埠镇深渡,大溪边乡阳坑,音坑乡下音坑、高山等。
刘姓  共0.6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8%。按迁入地可分:玉田刘氏。唐乾符间,广平侍制刘缙,自安徽歙县篁墩迁居玉田,今音坑下湖田。分迁的有明廉、杨家、高山顶、文川口、寺后、下坑源、陵塘,长虹乡虹桥,张湾乡同声,池淮镇立江,马金镇高韩等。新源刘氏。清康熙间,刘万愈始自福建建宁迁居杨林镇新源樟树坞。
詹姓  共0.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7%。按迁入地可分:詹村詹氏。北宋初,桂林令詹宗全自遂安古明迁居林山乡詹村。分迁的有舜山、塘坑、西山、大举、山甸、城内、呈坑、石桥等。霞湖詹氏。宋庆历间,詹亨忠自遂安泉塘迁居林山乡霞湖。分迁塘丘。江源詹氏。元初詹继善自江西玉山东乡迁居齐溪镇上江源。
朱姓  共0.5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7%。唐·光启三年(887),朱播因世乱从歙县篁墩迁居马金后山。分迁的有徐塘、横岭底、下渭、岩潭、璜田,何田乡柴茂林,城关镇丰源,中村乡严坑、池塘底、中村,金村乡墩福,塘坞乡高朱、低朱,华埠镇蒋坑等。
邹姓  共0.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4%。开化现有邹氏,均于清康乾间,自福建汀洲上杭迁居长虹、桐村、张湾、苏庄等地。据旧志载,宋理学邹补之,淳熙间进士,仕江宁府通判,位列七贤之一,但藉贯里居无考。

来源: 开化地名网  作者: 县地名办  编辑: 余勇




道沃源网[daowoyuan.com]提醒您: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