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新闻

开化姓氏迁徙考

字号+ 作者:木村 来源:道沃源网 2022-04-04 10:26 我要评论( )

据查阅开化各姓谱牒,迁入开化最早的乃始于唐武德四年(621)的青山头郑氏。此外,于唐代迁居县境的有徐、张、余、夏、魏、姜、汪、严、方、程、朱、刘等十二姓……

开化县位于省境西部,千年古邑,钱江源头,总人口34.85万人。因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之边陲,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官宦隐逸或平民躲避战乱的“桃花源”。到目前为止,开化共有339余个姓氏,其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自皖南过马金岭经唐宋古道迁入开化;二自县西从江西玉山、德兴或经杨林下庄,或经苏庄茗川进入开化;三是从南面衢、常、婺、严等地经水路或驿道进入开化。
 
    据查阅开化各姓谱牒,迁入开化最早的乃始于唐武德四年(621)的青山头郑氏。此外,于唐代迁居县境的有徐、张、余、夏、魏、姜、汪、严、方、程、朱、刘等十二姓;五季时有汪、许、程、余、戴等五姓;两宋有徐、吴、留、詹、汪、宋、鲁、蒋、李、杨、何、蔡、程、杜、傅、叶、余、陈、姚、吾、施、江、胡、范等二十四姓;元季有陆、詹、金、丁、徐、季等六姓;明季有邱、徐、童、孙、林、陈、王等七姓;清季则迁入本县的不下四五十姓,如桐村、杨林、华埠一带的陈、林、苏、颜、胡、谢、上官、曾、邹、范、黄、刘、郭、钟、雷、蓝、郜等姓。其中万人以上姓氏有余、汪、徐、郑、方、张、程等7个,共14.39万人,占总人口41.62%(各姓氏人数详见附表一)。七姓之中,汪、郑、方、张、程,直接从安徽古徽州六县(即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祈门、今属江西的婺源)迁居。他们的迁入不仅带来徽派建筑,也带来了崇文重教的儒家理念。可以说古徽州文化是开化文化的脐带。下就各历史时期,姓氏迁徙背景及特点作一浅析。
 
    一、唐五代时期
 
    唐代,开化属常山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常山县西境开原、崇化、金水、玉山、龙山、云台、石门7乡为开化县。唐初至玄宗开元初期,可谓太平盛世,其时迁居开化,多为官宦之家,因慕山水之秀丽,遂隐山逐水作武陵翁。
 
    唐·武德四年(621),衢州郑氏始祖郑平十三世孙颖州太守郑元璹,自安徽歙县返衢祭祖,途经常山县玉山乡孤峦山下(今音坑乡青山头),见此地山川秀丽,遂居于此。郑元璹即为开化郑氏始迁祖。宋·皇佑四年(1052),因郑胜、郑盈,随狄青镇压了广东端州侬智高的武装反叛,在家族人因惧报复,四处迁徙。郑文质携子郑惠迁居霞山,郑文彬携子郑懋迁居菖蒲,郑文行携子珊迁居礼范,即今底本,号郑氏三派(县内郑氏及其他各姓氏分迁详见附表二)。徐氏亦于唐初迁徙开化。贞观间,徐世绩因功赐姓李氏,他的兄弟徐世镇、徐世光不忍叛宗背祖,又惧抗旨不遵而遭横祸,遂由山东曹州离狐,迁信安开元乡万岁里(今县城)。
 
    唐自安禄山叛乱后,逐渐走向衰败,节度使相互吞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年战乱不断。其时或因避乱徙居开化,或因奉命驻守开化。
 
    唐·长庆三年(823),江东提刑张成业解组归田,携子自安徽祈县赤山镇,避居开化音坑。唐太和年间(827-835),信安令夏季庚,致仕后也迁马金,作安乐翁。唐·咸通九年(868)状元,官广平府待制学士刘缙,因世故多变,厌倦仕途,遂于咸通末年(873),举家隐居音坑上湖田。唐·乾符年间,越国公汪华之后,殿前指挥使汪道兴奉命率军驻守马金,后移驻云台,为苏庄汪氏迁祖,弟汪道安,驻婺源大田。后裔汪京、汪韶等,于唐末或五季初迁居马金、塘坞湛川及常山县等地。程姓也为篁墩八大望族之一。程清,於唐·中和三年(883),迁居长虹北源,为状元公程宿、徽猷阁待制程俱之始祖。称北源程氏,祠堂名“北山堂”;弟程淘,唐东密岩将,镇马金岭。子程旭,袭职驻龙山,今杨林霞关。宋淳佑二年(1242)追封为显佑候,立庙享祀,称龙山程氏。族侄程浐,南唐时迁苏庄枧畈。方孔老因世乱自桐庐迁篁墩,其孙武宣节度使方庚旺,率兵偕兄庚金、庚生、弟庚成镇守金溪(今之开化)。弟方庚成与副指挥使汪道兴,分守金溪岭之西云台(今长虹、苏庄一带)。梁开平元年(907),方氏三兄弟守土有功,荣膺封爵,赐第肇家,遂分迁四地:方庚金,居淳安县万年庄;方庚生居开化梧坂,今池淮楼底始祖;方庚旺居上林,今苏庄唐头始祖;方庚成居云村,今长虹芳村始祖。张自勉,音坑张成业之五世孙,唐招讨使,镇压王仙芝、黄巢义军,致仕后,自休宁环珠里归居珠山,今张村。苏庄余氏始祖余维,也于乾符间,自篁墩迁居苏庄盘溪,今余村。开化戴氏始迁祖戴彬,五季初迁城关枫源,五季末裔孙戴谏子又从枫源徙居池淮庄埠,分迁有华埠、孔埠及江山等地。今江山戴氏宗祠仍书“枫源世家”。
 
    开化第一大姓余氏,共3.21万人,由遂安萝蔓塘(今属淳安)迁居,故开化余氏宗祠名大多书“萝蔓世家”。据余氏族谱载,余大康因安史之乱,于天宝十四年(755),自扬州京口迁居遂安萝蔓塘。生有二子,长子余日光,仕唐,为韶州长史,居曲江。其后一支迁篁墩,余维又自黄墩迁苏庄,故苏庄余氏又称曲江余。次子余日辉,世居萝蔓塘。广明元年(880),大都监余延侃,自萝蔓塘迁居马金高坪,称高坪余。至清初曾发展到千余灶的大村落。因康熙间耿精忠叛乱及同治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加之战争后的瘟疫,高坪沦为废村。天佑三年(906),余柏至萝蔓塘迁居佘畈,称钜溪余。后晋·天福二年(937),翰林承旨余元谅,自萝蔓塘迁居青嶂,即今村头,称青嶂余。在两宋时期,余氏在开化仍称望族,文有光禄卿余公正,武有四川川置使余玠,今台湾、四川等地乃有余玠研究会。
 
    二、两宋时期
 
    迁开的有25个姓氏之多。最著名的望族,为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迁入开化的江姓。其始迁祖江景房,五季时仕吴越。宋·乾德间(963-968)随吴越王钱弘到宋廷朝贡,授殿中侍御史阶官,出任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判官。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国纳士归宋,江景房再次进京,进呈《纳土表》。同时奉旨将两浙赋税图藉等运送进京。时,吴越国赋税在五代为最重,每亩三斗。宋初国家刚刚统一,尚未统一赋税,仍按旧藉征收。江景房不愿吴越父老再为重赋所累,将所有图藉沉入江中。其后,朝廷不得不重新厘定两浙赋税,每亩一斗,实实在在地减轻了两浙人民负担。为此,江景房险遭杀身之祸,经众官保奏,被贬到山西沁水县任县尉,不久辞官归隐开化桂岩,称桂岩江氏。两宋时期,江氏一门进士多达七十余人。
 
    另外,宋初迁开的尚有建隆年间(960-962)三衢太守吾渭次子吾满,徙居城关石井;临桂令詹宗全,由遂安迁居今林山詹村;开宝年间,汪祖圣由安徽歙县唐模,迁居马金汪村;宋仁宗朝,有两支徐氏迁居开化。徐寅亮,殿中侍御使,自衢州迁华埠太史;徐嫩,皇佑间(1049-1054),自常山迁居城内。北宋末,对赵宋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事,徽州知府范旭,弃官携家迁居长虹芳村;七年(1125)汪诠,自婺源迁金村大思坑。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北宋亡国,福建提刑留应祖,自衢州归隐金村某地,后,为不忘家国,遂将居住之地改名宋村,后人有“汴梁第宅尽风烟,尚赖名区纪宋年”之句。广州太守叶箓,也自篁墩隐居音坑读经畈。
 
    南宋定都杭州,衢州作为京畿之地,社会秩序相对平稳的开化也是外来人口的首选地。如宋用振,建炎间(1127-1130),自金华迁城内玉屏之前,涧水之西;鲁信臣,淳熙间(1174-1189)自钱塘迁县城;李义,淳熙十三年(1186),自婺源严田迁杨林平川;嘉定四年(1211),大理寺评事蒋源从龙邱(今龙游县)芥岭,迁居开化城内。嘉定五年(1212),都辖将叶琰,自婺源忠平迁开化叶坂;姚嗣兴,咸淳十年(1274),因求学包山书院,自衢州石塘迁居马金等。
 
    赵姓,为宋之国姓,据光绪《开化县志·考选》载,宋宝佑三年(1255),文天祥榜进士赵崇岫,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榜进士赵崇霍、赵崇佑、赵崇宝,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榜进士赵崇因。前后十七年,一门同辈兄弟中出了五个进士,可以说在当时应该是件很荣耀的事,但历代开化县志都未记载五个进士的出处。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开化姓氏中,赵氏虽不足400人,但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却既没有赵氏村落,也没有宗祠。至元以后竟销声匿迹,音讯全元。在八十年代后的地名普查、地名补更中也未能查出赵氏的出处。
 
    三、元时期
 
    由于唐、宋时期的各姓氏相继迁入,开化人口繁衍很快。据民国开化县志稿·户口卷载,宋端平间(1234-1236),有53921人。七十年后的元至大间(1308-1311),有127534人。大元89年间,迁入开化的姓氏多半非名门望族,诸如陆、詹、金、季、丁、徐等姓,有仕途小吏,也有往来经商,其中开化教谕丁文昌,至大间,因慕蟠桃山胜景,自常山丁村迁居该地。詹继善,江西木客,因经营木材,迁齐溪江源;金坦,因贸易,于元贞元年(1295)迁居华埠石阆山,今池淮庄埠,其子金实为明永乐东宫讲官,仁宗皇帝之师,主撰《太祖实录》、参修《永乐大典》。

    四、明清时期
 
    明初因没有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时局相对较稳,迁入开化的有邱、孙、林、陈、王等7姓。如孙克敬,洪武间自江西乐平迁杨林岭下;邱海,永乐间从衢州迁居马金龙村畈等。
 
    明中叶,刘瑾专权,江西上饶曾多次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开化因近邻江西,荼毒最深。据清雍正《开化县志》载,正德八年(1513),流寇王浩八“从江西玉山至本县(严村等处),劫毁肆毒,邑民罹害者约二三万。”嘉靖四十五年(1566),“流贼窃发,剽掠乡民……龙山一带(今桐村、杨林等乡镇)被害尤甚。”崇祯十五年(1642),“怀玉岭头山寇纵横,焚劫二十七和二十八都,乡民流窜,田地尽成荆棘,开垦无望。……”加之明清鼎革之役,百姓逃亡颇多。尤其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部三次占据县城,烧杀抢掠,开化人口锐减。至康熙二十年(1681),官府统计仅37550人。地广人稀,为明末清初的人口规模迁徙留下了相当的空间。
 
    清初姓氏迁徙,应属政府移民序列。明亡后,郑成功以台湾、福建为基地,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清政府为防福建沿海边民暗助郑成功,遂对台湾实行坚壁清野的海禁政策,有计划地向毗邻的江西、浙江进行移民。涉及姓氏达50余族。开化华埠、桐村、杨林、长虹等乡镇因明末“饶祸”,人烟荒芜,顺治时移民多在这些乡镇;其时迁徙的特点:或举族迁徙或按村合片同移。据民国8年《建德县志》载:明末九姓渔民中的钱、陈、孙、许四姓,从严州(今建德)乘舟溯流而上,举族迁徙到华埠。300余年来,一直捕鱼为生,至今仍用严州方言进行交流。又如,福建迁居桐村王畈村的苏、陈、郭、颜、林、何、吴等6姓,迁居华埠、后苔、芹岭的谢姓;迁居长虹的邹、邱等姓;青阳的黄姓以及与因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迁徙到开化的各姓均属此例,故至今仍然使用相对独特的闽南话交流,且风俗习惯相近。清代中、后期因长江洪水,丁、谢、操、江、莫、范、卢等姓从安徽省安庆潜山、怀宁等县迁居林山俭口、黄沙,金村金林、墩福等山区,因惧水患,多居高岸,以挖山种植山玉米或砍柴烧炭谋生。清·咸丰以来,左宗棠率清军与太平军在开化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拉锯战,有的开化人被迫逃亡异地他乡,亦有外地外乡人避难到开化。其间有杨、段、朱、刘、胡、张等多姓,从江西南丰迁居城关罗丰、环壁、山甸、下茨等地,以贮麻种植为业。至今,仍保留南丰方言。
 
    五、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民国自建立至新中国诞生,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前夕,全县人口只有114300人。其时来开化的主要是躲避战乱或经商的临时人员或流动人员,如抗战从省城搬到桐村花山的浙东第一中学等。
 
    建国后,来自外地参加开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教师、干部、军人、职工及其家属,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建新安江水库从淳安、遂安2县的移民2.37万人,更增添了开化姓氏的种类。1986年,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县共有340个姓,其中复姓4个。1990年、2002年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开县姓氏几无变动。


 

道沃源网[daowoyuan.com]提醒您: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开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开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3-04-26 16:33

  • 开化姓氏来历(2010年开化新闻网发布)

    开化姓氏来历(2010年开化新闻网发布)

    2022-04-04 10:32

  • 【媒体报道】讲故事、拉家常、当导游……开化这群“8090”宣讲团

    【媒体报道】讲故事、拉家常、当导游……开化这群“8090”宣讲团

    2022-04-03 15:48

  • 开化,一个被莫言称为“神仙境”的地方,七彩长虹不可错过!

    开化,一个被莫言称为“神仙境”的地方,七彩长虹不可错过!

    2021-03-09 20:44

网友点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